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7节 (第2/5页)
自愧不如。 蒋君之罪名让我实难接受。蒋君自接受共c主义,始终坚信如一,不受任何诱惑;昔年离赣,校长爱其才,许重任以挽留,然其坚辞,回到武汉;校长始终不忍相弃,托人带话,任何时候来宁,均委重任,师生情谊不绝,蒋君坚持不动。 故蒋君绝不会背弃主义,蒋君之死源于共c党内部倾轧,或为偏执;此二者我更信后者。蒋君不是眷恋权位之人,也不是争权夺利之人,故他的死,必源于g党内部偏执情绪爆发,这种偏执视一切不同意见者为非马克思信徒,非马克思信徒就是罪,就应当被诛杀,就应当送上共c主义的祭坛! …….. 1927年我远赴欧洲之时,再也没有蒋君的消息,待我重回国内,蒋君已经是鄂豫皖红军的领导人,我对此毫不意外,以他的才华,当能创此局面。 …. 惜哉,蒋君,痛哉,蒋君;我失良友!” 这篇《悼蒋先云君》在《渝州晚报》上发表后,重庆官场一时失声,上海南京转载后,南京上海官场也同时沉默。 “你想做什么?”李之龙地神态有些焦急,口气有点不客气:“你也知道校长你对不是很信任,干嘛非要在这个时候,去碰这根红线。你疯了!” 庄继华淡淡的摇头,他就是想出这口气,蒋先云死得太不值得了,应该为他鸣冤,他在心里还隐隐在埋怨周恩来,为什么非要把蒋先云派去鄂豫皖,他湖南人,为什么不把他派去江西呢?将来遇见一定要问问他。 新闻界平静两天之后,仿佛睡醒了,又仿佛烧开的水,沸腾了! 求月票.......... 继续求月票,后面追得好紧......... 第二部经略西南第五章跋涉第七节悼蒋先云(二) 第二部经略西南第五章跋涉第七节悼蒋先云(二) 这是第一次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一名共c党员公开写凭吊文章,而且毫不吝啬溢美之词,高度称赞他的人品才学。全篇读来,一个信仰坚定,意志刚强,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共c党人形象跃然纸上,他最后的悲剧更是让人潸然泪下。 从南京传来的消息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小道消息称蒋介石听说蒋先云死后,在庐山美庐设祭,痛悔当初未能挽留住他。 这下记者们兴奋了,他们开动各种关系挖掘当初黄埔岛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当年黄埔军校的师生无论在朝还是在野的都成为明星,遭到记者的围堵,一篇篇报道喧嚣纸上,而后更深入的报道出现了。 “1927年,共c党挖空国民党的迹象愈加明显,国民**军在前方奋战,共c党发动工农运动,在后方接收政权,成了国民党打天下,共c党坐天下的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委员长不得不断然下令清党……。”《两难之间,委员长选择清党》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报道。 “当年加入黄埔的国国民党员和共c党员都是抱有一颗救国救民的心,他们都是一群热血沸腾、充满理想的青年,在随后的战争中,他们浴血疆场,奋勇作战,第一期毕业的六百多名学生,到北伐开始前就剩下一百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战死在两次东征和平叛中…….。可以毫不讳言的是没有黄埔军校,没有他们地牺牲。就没有今日的国民政府,中国依然处在黑暗的北洋政府统治之下……。”比较中立的《为了主义,黄埔分裂了》的《大公报》的报道。 “….,今天我们不想追究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今天我们面对地是国家存亡之危;既然当年国共合作能推翻北洋军阀,为何今日不能再度携手抵御外辱。”《民族危亡要求国共再次合作》,发自上海《观察家》杂志。 “….在我们采访的黄埔同学中。他们都承认黄埔双雄地称号,但对于他们到底谁更高一点。这点说法不一,蒋先云有袭淡水的大功,但之前庄文革也有樟木头之捷,锦湖血战,庄文革跟随的教导二团,最后及时赶到,才最终击溃了林虎;整编熊克武川军。是庄文革为主,蒋先云党代表为辅;北伐之时……,追捕的蒋先云在长江边上被庄继华抓住,或者这可以说明他们之间的高低…..。”《黄埔双雄,谁更强》,号称民国第一八卦的《社会新闻》如是报道。 当然其中也有邓演达、谭平山等人写的《蒋介石**是黄埔分裂地唯一原因》,《黄埔悲剧的由来》。 更多的记者却希望采访庄继华,采访这个点燃这场火的人。可庄继华这时却丢下一摊子事,跑康滇边界的会理去了。 “这些记者到底想做什么?”在庐山阴凉的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