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流_第29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2节 (第3/4页)

东宫任职显然是有些屈了,高宗自个儿都有些子看不过眼,可又不好说武后的不是,这便将问题抛给了李显。

    “父皇明鉴,据儿臣所知,吏部侍郎苏起方才告了丁忧,手续虽尚未办妥,可缺却已是出了,依林明度之才,任之绰绰有余,儿臣恳请父皇恩准。”

    东宫属官除了寥寥几位之外,基本上都不够上朝之资格,而那些位子如今早已是都有了人,压根儿就腾不出位置来,很显然,李显要林明度归来的目的,便是要其上朝参政,以壮声势,自是不肯同意武后之安排,这便甚是诚恳地出言请求道。

    “如此……,那就暂定也好,不行将来再调整也成,回头朕便令吏部发了调函。”

    高宗偷眼看了看武后的脸色,见武后只是眉头微皱,却并未出言反对,这便沉吟着答应了李显的要求。

    “父皇圣明,儿臣告退!”

    事情能这般解决了去,虽达不到预先的设定,可多少也能算是有所得,李显自也就懒得再多计较,这便称颂了一声,出言请辞道。

    “嗯,去罢。”

    这一见李显并没有再提出甚旁的要求,高宗暗自松了口大气,唯恐夜长梦多,自是不会多挽留李显,只是点了下头,一摆手,示意李显自去不提。

    “媚娘,这些年来,朕的病始终不见大好,全都是靠你一人支撑朝局,实是辛苦了,朕颇为过意不去,唔,显儿颇具英才,只是这脾气却……,罢了,媚娘你就多担待些罢。”

    李显虽是已去,高宗却并未就此松懈下来,只因武后尚委屈地端坐在一旁,那等哀怨之状生生令高宗的心都不禁为之一抽,斥责的话自然是说不出口的,哪怕明知此事的根由其实是在武后的身上,却也只能故作不知,没奈何地苦笑了一下,甚是委婉地劝了一句道。

    “陛下圣明,臣妾自当全力辅佐显儿成才,断不敢负了陛下之重托。”

    武后省时度势之下,认定此番之事的结局已是难改,自是不愿再在高宗面前失分,这便款款地起了身,朝着高宗便是一福,甚是诚恳地回答道。

    “嗯,媚娘能这般想便好,朕无忧也。”

    明知道武后此言口不应心,可高宗却也没得奈何,只能是好生嘉许道。

    “陛下,臣妾突然想大明宫了,一离京师已是多年,臣妾思乡矣。”

    先前的事情既已揭过,武后自也不愿再多纠缠,起了身之后,便即脸显哀婉之色地进言道。

    “嗯?”

    高宗显然没料到武后会在此时提起要回长安的事儿,竟自反应不过来,就此愣在了当场……

    第六百五十三章相位之争(一)

    仪凤二年十月初三,帝下诏为波斯复国一事出河西军两万,由河西副都督林成斌为帅,萧三郎副之,令太子李显总揽出征事宜;十月初五,帝下诏归京,太子并群臣从之,留洛阳府尹骆宾王为东都留守,十月二十八日,帝进大明宫,后随之,独留太子于皇城,由是,政分两端,出自东宫为谕令,出自大明宫为懿令,音虽相近,意却大不相同,好在双方似乎都保持着一定的克制,交叉令谕之事甚少发生,大体上来说,李显关注的是各州的农、林之事,而武后则瞩目于各州的财税、刑罚诸般事宜,彼此间保持着种默契的对峙之格局,帝心遂安,不再关注朝局,一心只在大明宫中将养病弱之龙体。

    两强对峙的政治格局下,和平从来都不会是主旋律,争斗方是根本之核心,朝局方才平静没多久,仪凤三年的正月方过,侍御史李適便一本将中书令李敬玄给参了,罪名是纵子为恶,横行乡里,后闻之怒,召李敬玄入大明宫责问,李敬玄呐呐不能言,后怒,贬其为虞州刺史,着有司收押其为恶之诸子,中书令之职遂缺,后阴令贾朝隐等人上本,荐刑部尚书武承嗣为之,消息传出,李显震怒,急招张柬之、狄仁杰二心腹重臣入东宫商议对策。

    “都说说罢,此事当何如之?”

    李显很恼火,还不是一般的恼火,在他看来,武承嗣不过猪狗一般的东西,居然也妄想入主中书省,这简直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别说任中书令了,便是他如今所担当的刑部尚书都是靠裙带关系爬上去的,压根儿就是餐位素食,除了拍武后的马屁之外,屁的本事都没有,真要是让他当上了宰辅,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当然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如今政事堂的形势极为的微妙,李显实不敢掉以轻心。

    政事堂现有的七大宰相中,越王李贞就不消说了,那绝对是个枭雄之辈,断不是李显能指使得动的,不可能指望再像上抓住其把柄,而贾朝隐则是武后一党的铁杆中坚,再算上日渐倒向武后一边的薛元超,剩下的裴行俭、戴志德、郝处俊、裴炎这四人与李显关系倒是都不错,可问题是这四人无一是李显的嫡系心腹,也不是李显能轻易指使得了的,若是真让武承嗣上了位,那后果怕是不堪得紧了些,出自李显之手的谕令再要想顺利通过,怕是没了可能,故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