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流_第25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9节 (第2/3页)

抛给了默默端坐在身旁的武后。

    “妾身别无异议,一切听凭陛下圣裁。”

    武后很有自知之明,知晓军务乃是自己的短板,本就不打算在此事上发表看法,哪怕她其实也满心不情愿让李显的折子通过朝议,当然了,她也同样不想看到李贤的进谏得逞,正是出于这等考虑,武后自然是顺理成章地便将皮球又踢回到了高宗的脚下。

    “嗯,诸位爱卿对此事有何见解,不妨都说说罢,朕听着呢。”

    高宗本心是想着同意李显的奏本的,不单是因李显此番立功非小之故,更因着高宗自感愧对李显——历年来朝堂就不曾给河西拨过款,尽管高宗不怎么理政,可这一点却是心中有数的,可以说此番灭吐蕃完全是李显一人之功,再者,李显几回遇刺都没能给出个说法,前头陇州一案未结,后头又冒出了个孙全福,诸般种种高宗口中虽从不提起,心里头却是隐隐有所察觉,自是对李显有着补偿之心理,当然了,高宗本人也同意李显的看法,对土地贫瘠的雪域高原实在兴趣不大,便是任由李显去折腾也断然出不了甚乱子的,然则此事毕竟是军国大事,太子既然当庭提出了反对意见,高宗却也不能直接驳了太子的面子,这一见武后不肯发表看法,高宗也没得奈何,只好将问题推给了众宰辅们。

    “臣等恭请陛下圣裁。”

    一众宰辅们久历宦海,可都是老/江湖了,自不会看不出此事其实是太子公然在别英王的苗头,自是都不愿参与到其中去,明哲保身乃是必然之选择,于是乎,皮球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高宗的脚下。

    “也罢,左右吐谷浑都能复国,吐蕃分封五国之事也无不可,此事便如此定了也好。”

    眼瞅着群臣们都不接招,高宗脸色可就有些子不好相看了起来,可也没得奈何,眉头一皱,丢下句交待,便即起了身,不再给诸般人等出言进谏的机会,逛荡着便自行转进了后殿去了,武后见状,饶有深意地瞟了尴尬万分的李贤一眼,也没再开口,跟着便也行进了后殿。

    高宗与武后这么一走,诸臣工自是不再逗留,纷纷散了去,唯有李贤却是面色铁青地站在了殿中,眼神阴晴不定地闪烁个不停……

    第五百八十九章东都风云乱(二)

    “殿下,有消息了。”

    东宫的书房中,脸色苍白的李贤正有若热锅上的蚂蚁般团团乱转着,却见东宫主事宦官张彻急匆匆地从屏风后头窜了出来,连满头满脑的汗水都顾不得擦上一下,紧赶着冲到了李贤的面前,大喘着粗气地禀报了一句道。

    “嗯?怎样了,说,快说!”

    李贤显然是等得急了,这一听有了消息,急吼吼地便转回了身,紧绷着脸地吼了一嗓子。

    “禀殿下,宫中消息已确实,圣上已然下诏,除同意英王殿下所请诸般事宜外,更着英王殿下献俘则天门,并调政事堂为宰辅,另,诏令举国大庆三日,陛下明晚将在则天门大宴群臣,以示庆贺。”

    一见李贤着急,张彻自是不敢稍有耽搁,赶忙紧喘了口大气,将所得之消息一一禀报了出来。

    “该死!”

    这等消息一出,李贤心里头最后的一丝侥幸也就此破灭了去,心一抽,身子不由地便是一顿,摇晃了几下,险些一头栽倒在地,原本就煞白的脸色至此已是铁青无比,浑然不见一丝的血色。

    “殿下,殿下,您没事罢?”

    这一见李贤摇摇欲坠,吓得张彻忙不迭地便窜了过去,用手扶住了李贤的身子,惶急地呼唤着。

    “怎会这样,怎会这样,天欲亡我乎?”

    李贤根本就没理会张彻的呼唤,痛苦地摇了摇头,发出了声极度不甘的呐喊。

    “殿下,事情尚未到那般地步,纵使英王回朝,也不过是臣而已,殿下您可是君,这君臣之隔便是天堑,再者,英王殿下素来与殿下相善,断不会,断不会……”

    眼瞅着李贤痛苦若此,张彻的心不由地便乱了,忙出言开解了一番,只是其之所言怕是连他自己都不怎么相信,话说着说着,便已是说不下去了。

    “你不懂,你不会懂的,罢了,不说这个了,去,传陈啸天、朱凯之即刻来此议事,快去!”

    李贤心中早已定见,自是不会因张彻之言而动,感慨了一句之后,也没多解释,咬着牙便下了令。

    “殿下,您……”

    身为李贤的绝对心腹,张彻自是清楚二人的身份,更清楚李贤这会儿叫两人来的用意何在,不由地便大吃了一惊,忙不迭地便要出言相劝。

    “不必再说了,去罢!”

    李贤显然是不想再讨论此事,不耐烦地一挥手,打断了张彻的话头。

    “诺。”

    李贤既已下了决断,张彻自不敢再多言,只能是忧心忡忡地应了一声,转身退出了房去。

    “唉……”

    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