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七二章 自酿苦果 (第2/2页)
不明,任用私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乃是淮西军便的罪魁祸首。 理由正是岳飞的毛遂自荐,岳飞认为淮西情况复杂,非等闲之人不能够妥善处置。 放着岳飞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将不用,却启用了都督府文官出身的吕祉,这不是识人不明,任用私人是什么? 岳飞曾经亲自前去建康找张浚沟通此事,可是张相公听不进去,无情拒绝,这不是一意孤行又是什么? 确实存在的事情,被人拉出去大做文章,张浚根本无从辩驳。 因为岳飞也曾为此事上疏,官家赵构也否决了,但朝臣们似乎集体失明了一般,全都忽视了这个事实,全力攻讦张浚。 皇帝不能有错,张浚那番表面拒绝,实际维护岳飞的良苦用心又不能宣之于口,只能默默吞下这颗苦果。 赵构心知肚明,此事并非张浚一个人的错。 但出了这么大的事,总需要有个人出来承担责任,平息民愤,安定人心。 为了维护自己的圣明形象,只能委屈张浚了。 罢相! 这是必然之举,也唯有如此才能以谢天下。 张浚被罢相,吕颐浩远在淮水,与韩世忠苦心维持千疮百孔的淮水防线,防备随时可能突然南下的刘豫。 政事堂执掌中书的相印自然而然顺位落到了秦桧手中。 这个大奸臣,终于在逢迎媚上、卑劣运作,以及些许运气因素下,登上了大宋相位。 徐还听说消息时,一点也不意外,只是淡淡一声叹息。 哪怕蝴蝶效应,有些事情终究还是改变,该发生的终究还是发生了。 淮西军变! 一系列的猜忌与权术斗争斗志的结果,大宋的朝廷的行径实在让无力吐槽,酿成了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 作为一个皇帝,赵构的心胸太狭窄了。这样的人执掌天下,大宋中兴是没有希望的。 冷眼旁观的徐还一直看得清很清楚,张浚之所以反对岳飞前往淮西,大概也与此有关吧! 种种迹象表明,张浚虽然效忠大宋,比较听话,但并非完全愚忠,难免有些不得已。 至于秦桧,一贯奸诈卑劣,针对张浚的弹劾肯定是他挑唆的。 如今成功登上相位,越发与赵构狼狈为奸,昏君奸臣组合算是正式亮相。 也好,一个任用奸相的皇帝能是明君吗? 淮西兵败、军变,两件事让江南臣民对朝廷大失所望,倒也并非坏事。 冤有头,债有主。 到时候,必定得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这次让张浚背锅,下次呢? 徐还对此反应平淡,他真正关心的是淮西军变之后的局势变化。 刘豫势力膨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会不会趁势再度进犯淮南,大宋朝廷又准备如何应对? 这个导火索很可能点燃两淮这个火药桶,中原风云再起几乎食不可避免的事实,那北边的金国人还能无动于衷吗? 牵一发而动全身,局势变化对徐还而言既是机会,又是考验。 偏巧又赶上另一个节骨眼,柔福帝姬二胎临盆在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