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一〇章 意相左,言相似 (第2/2页)
的障碍,一个都不能放过。 “也好,且让金贼谈着,国公正好调转刀锋向西。” “所以,还得劳烦先生,帮我拟写奏疏。” “自当效劳。”司马靖欣然应允。 徐还悠悠道:“我现在有些好奇,襄阳那边,岳飞…会是什么态度?” …… 皇帝垂询,将帅们的回复很快就送回了临安。 襄阳距离更近,赵构先看到的是岳飞的回复——主战! 一鼓作气,收复两京。 如此反应似乎在情理之中,前线武将嘛,轻易不会放弃刀兵。 若前线将领在局势良好的情况下都主和,不愿继续作战,反而让人担心。 尤其是岳飞,在襄阳防守有功,但没有像徐还一般击败金军,收复疆土,想必有些不甘心。 故而主战,渴望在接下来的战事中立下功劳。 这个想法,倒也不足为奇,合乎情理,可以理解。因而赵构并不十分生气,毕竟岳飞的奏疏后面也提到,无论如何,谨遵朝廷诏令行事。 只是岳飞主战的基本态度,朝堂之上,少不得让自己为难。 真是…… 赵构叹了口气,他不知道岳飞原本的说辞是:一鼓作气、光复两京,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好在上疏临安之前,在张宪、岳翻等人的坚持下,生生抹去了后两句。 否则赵构一定会暴跳如雷,岳飞悲剧恐怕也会提前…… 岳飞没能指望上,赵构不动声色,继续默默等待着,徐还的奏疏终究到了。 一篇引经据典,言辞优美的奏疏,始终绕开战和问题,不直接表态。 言下之意,悉听朝廷决策! 若战,必全力克复关中。 若和,亦会猛攻完颜宗辅,以战助和。 同时也在奏疏中提到两件要紧事,其一是临近夏秋,蜀道艰难,运送粮草不易。 其二,西夏蠢蠢欲动,隐有不轨,西北局势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小心提防。 赵构盯着徐还的奏疏,字里行间虽然没有明说,但似乎也是倾向暂时议和的。 毕竟内有粮草之忧,外有西夏虎视眈眈,这时候似乎也无法全力以赴进攻金贼,收复中原。 徐还和岳飞的意见,相左! 在赵构看来,这是好事,否则可就不好制衡了。 不过两人有一点态度是一致的,奉命行事,兹事体大,请官家与朝廷衮衮诸公决断,臣奉诏行事。 没有骄纵跋扈,居功自傲,依旧谦虚谨慎,忠诚服从。 这让赵构稍稍放心一些,但出于皇帝的职业习惯,心里的那根弦依旧绷着。 至于战和问题,徐还有一点说的不错。 金贼既然提出和谈,不妨先听听金国人的条件和要求。 要不要和谈,怎么谈,以及能不能谈得拢,这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倘若双方达成一致,暂时休战并非不能; 若一言不合,立即大打出手也不妨事。 言之有理! 反正金国使臣已经在路上,那就等他到了临安,听听说辞,讨价还价再说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