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〇八章 一次考验 (第2/2页)
拥护。 但倘若主战,尤其是朝廷钱粮不足,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就显得过于冒进。 倘若失利,将会是首当其冲的责任人,通常来说,很少有将领冒险担责。 而且主战很容易有恋栈兵权的嫌疑,这可是朝廷,皇帝的大忌。 秦桧现在将皮球抛给前线将帅,看似是一片公允之心,实际上却是出了个难题,居心叵测。 难怪从大散关临走之时,徐还多有暗示,原来如此。 朝堂上从来不缺乏奸佞,也不缺少居心不良之辈,说到底还是要看皇帝的态度。 一直没有表态的官家,到底是何想法呢? 赵构一直在沉默,如此重大决策,倘若他率先开口,必然有失公允。 更要紧的是,出了问题,是皇帝决策失误,连个背锅之人都没有。 集体决策! 这是自古以来便流行的办法,为的就是分担责任。 当然,有功劳的时候,必然是皇帝陛下英明神武,乾纲睿断。 战与和,都赵构都有吸引力。 他是临危登基的皇帝,并非正常继位,所以合法性一直有瑕疵,天下对他也多少有所疑问。 故而赵构一直想要做出一些功绩,从而让天下人高看,成为人人称道的英明圣主。 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励精图治,成就贞观之治的心态十分相似。 基于这一出发点,北伐收复失地,尤其是东京,符合他的诉求。 靖康之变,东京是在父兄手中丢掉的,自己重新夺回,算得上一桩大功绩。 可赵构同样也担心失败,如今这个局面,他好歹能在南方半壁江山称帝,大宋社稷依旧延续。 与金国生死之战,万一失败了,金军再度过了淮水,渡过大江,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建炎三年那等狼狈逃窜海岛的经历,一次就够了。 英明神武之前,安然自保才是根本。 所以,和谈未尝不可。 其他事情可以从长计议嘛! 尽管大部分所谓从长计议,最终都会不了了之。 秦桧的说辞,让他意识到,钱粮是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便是前线将领,徐还手中超过十万兵马,岳飞麾下也差不多,大宋半数兵马都集中在前线两位将领手中。 时间短倒罢了,若长此以往,难免让人不安啊! 而且两人立下的功劳已经不小,如果继续出兵,击败金军,收复两京,会不会功高震主呢? 赵构更害怕的是将领们起了异心,远有唐朝安禄山,近有本朝苗刘之变。 这等一旦发生就会万劫不复的事情,着实不得不防。 哪怕身在前线的是妹夫,以及以忠义闻名的臣子,都不敢冒险。 而且适才秦桧提及,徐还在关中动用了新颖火器,可对此自己却一无所知,是徐还故意隐瞒吗? 赵构突然意识到,关中距离临安实在太遥远。 天高皇帝远,如果徐还真在那里有什么不轨之举…… 越想下去,赵构越是不安,心中的天平自然也开始倾斜。 至于前线将帅的意见,当然要征求。 不过,对赵构而言,并不是用来作为参考,反倒更像是一次试探,一次考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