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〇七章 先条件,后结果 (第2/2页)
的都是大宋,何苦来哉? 因此而拒绝和谈,不要金国拱手送还之地,实属不智之举。 若是战败,后果就更不敢设想了。 徐还与岳飞乃是大宋最重要的两路主力,若是折损在中原,北伐将彻底无望。 若金军趁势反扑,淮南、江南复有危机,建炎三年,天子逃奔海岛的经历,谁也不想有第二次。 不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见好就好吧! 如今的局面,已经被建炎三年时好了许多。 虽说收复故土是责任,可徐徐图之,从长计议。 绝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因此危及大宋仅剩的半壁江山,与苟延残喘的朝廷。 也不想想靖康之祸是怎么来的? 若非早前大宋朝野心心念念收复燕云,贸然出击,与虎谋皮,何至于今日地步? 甚至有人将之与赌徒之举相提并论,不能因为输了钱,想要翻本就冒险,最终再把残存的本钱也输,血本无归可就抓瞎了。 如今,金国不过是暂时失利,本身依旧是庞然大物,国力强盛,兵锋强大。 大宋尚没有与金国争锋,一决胜负的实力。 理由很多,貌似也很充足。 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如今局面还不错,要珍惜,见好就收。 至于北方的土地,反正已经丢掉了,暂时收不回来似乎也无伤大雅,何必念念不忘,让江南也没好日子过呢? 虽然没有明言,但很多人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态度。 朝堂之上,为和谈之事吵的不可开交,沸反盈天。 皇帝赵构不免眉头大皱,他暂时不好表明态度,这时候都需要有人站出来,让百官冷静一下。 赵构的目光投向了两府的宰相,枢密院赵鼎的态度很明确,是主战的。 吕颐浩与张浚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一贯主张似也是主战,武将嘛,就是靠打仗为生,哪里肯轻易罢兵。 最终赵构目光落到的秦桧身上,问道:“会之,你意如何?” 众人看向秦桧,心里不由都想起秦桧初次回朝时的说辞——南自南,北自北。 那么,秦相公肯定主和喽! “回官家,臣觉得主战、主和都有道理。” 这…… 说了等于没说,好似与一贯主张也不同,这是要和稀泥,还是…… 只能秦桧续道:“诸位适才也都言及,无论是战是和,皆有利弊,臣以为,究竟如何选择,当理性看待,不论结果,先看条件。 北伐胜败,一是前线将士作战,二是后方粮草补给。 连续数年征战,淮南、江南、荆湖等地皆遭战火,尚未恢复。 而今秦陇、荆襄两处大军补给全部依赖蜀中,一年半载或许可以,长此以往,蜀中恐怕也难以支撑。” 虽未明确表明态度,但言下之意其实是有偏颇的,秦桧还是一如既往主和,不过提出了一个重要理由,前提条件。 粮草! 大宋这两年战事太多,南方半壁江山虽然富庶,但遭遇战火涂毒,尚未恢复。 钱粮赋税确实已经入不敷出,这种时候,似乎确实不宜再“穷兵黩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