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_第537章 538.张士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7章 538.张士诚 (第2/3页)

别的好,比如说明朝时候攀附严党的胡宗宪就是一个例子,他为了升官,攀附当时嘉靖朝最大的权臣,也是最大的奸臣严嵩,最后官至总督,正二品的大官,但史书对于他的品评却不是特别的正面,就是因为当初在站队的时候,胡宗宪选择了严嵩一派,做了奸臣的走狗,这就让他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骂名。

    但事实却是胡宗宪其实是一个好官,他不仅仅在浙江地区与倭寇进行了殊死搏斗,还提拔了戚继光这样的名臣,同时在为政上,他的水平也不差,可以说绝对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了,而他之所以攀附严党,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当时的皇帝嘉靖不管国事,天下大事皆有严嵩父子操定,胡宗宪若是想实现自己心中的报复,就必然要讨好严嵩父子,不然就只能当一地方小臣,根本无法保护一方乡民,张士诚同样也是如此,他想要替天下百姓谋取一番事业,那么作为就必须要来讨好徐清,不然若是只能在馆阁之中当一名闲人,纵然清高,可他的才华又如何显现呢?

    靠给皇帝写诗,还是编纂史籍,又或者是去研究讲义,圣人讲,人若想要不死不灭,永存百姓的心中,立言,立功,立德三者择一便可,当一任史官,或许能够立言,但张士诚显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的,是孟子所求的大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在这种理想目标下,他就必须要去做实事,也即是所谓立功,而想要立功就必须要获得表现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若是像那些清官一样,刚正不阿,那么徐清什么时候能注意到他呢?

    所以最后他选择拜徐清为师也是迫于无奈,而且相比起其他同僚,张士诚还是有那么一点君子风范的,起码他没对着徐清叫爹,或者是把自己的儿子拉出来当徐清的干儿子,这种事情才真叫做非君子之道呢,而张士诚也确实非常厉害,所以在两年的试用期之后,徐清立刻将其提拔为三司使正使,以为当朝从一品,进入政事堂担任宰相,如今已然有一年左右时间了。

    他口中所说的调兵之事,徐清自然有所知晓,兵权是皇帝专断之事,但兵部也即粮草调配之事却是归徐清所管辖,所以皇帝调动那一支部队,是必须要经过兵部的,毕竟部队调动,粮草也要跟着调动,而只要粮草调动了,徐清自然就能够知道,而现在这支部队突然调动到汴京城来,这不得不让文官们心生警惕,这皇帝年轻气盛,难不成文斗不行,现在要武斗了。

    徐清却很是淡然的说道:“此事不用担心,我已经知会兵部侍郎及燕云两州知府,尽量想办法拖延军队的调动,然后会以兵部粮草不备为由尽量进行拖延,等闲非三四个月的时间,这支部队是到不了汴京城的。”

    皇帝最大的权柄便是军队的调动权,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皇帝也必然会把这个权力拿出来作为威慑工具使用,这一点徐清自然早就有所防备,整个兵部都是他的人,而在他从政的过程中,裴德衍一直以来都跟他配合的不错,而此时这位裴德衍,正在汴京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相当于后世的元帅级别,是统辖所有禁军的统帅,而此人是徐清安插在军队之中的要员,平日里便控制汴京城周围的三十万禁军,而裴德衍与徐清的关系,早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好友了,所以即便皇帝有兵权,但想要动这支军队是很困难的。

    这一点也跟裴德衍的威望有关,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裴德衍也慢慢的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十几年的时光里,伴随着徐清的殖民扩张,裴德衍的脚步也踏遍了亚非欧无数的地方,无论是平叛还是驻扎都屡建奇功,百战百胜,军队兵马对其的热爱,不下于马其顿人对于亚历山大的热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