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_第412章 412.战场上的商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2章 412.战场上的商机 (第2/3页)

丁获得立足,那么就可以得到通往地中海的通过,金国的商品就能贩卖到地中海沿岸去,然后带回大量的贸易收入,与之相比,金国的损失屈指可数,他当然很希望这次调停能够成功喽。

    而另一方的辽国则不同了,在这次征伐君士坦丁堡的战事中,辽国人付出的代价就要沉重的多了,不仅仅是士兵的损失多达上万,还有各种军用粮饷,这些都花费了巨额的钱财,即便是夺下整座君士坦丁堡的控制权,对于辽国人来说也就勉勉强强格能够接受,若是只得到一部分君士坦丁堡的管理权,那得要多少时间才能让这座城市把自己的损失补贴回来啊?

    这是一笔人人都会算的账,辽国人也不傻,同意宋国人的提议,虽然会让战争的烽烟消除,但却会让辽国的负债继续保有,并且要花费上十几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抵消,但要是不同意宋朝的意见,那么在道义上辽国就先站不住脚。

    毕竟此时三国的国民也已经早就厌恶了战争,尤其是城市居民就更是如此,每每一开战,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就是最好的待宰羔羊,他们拥有充沛的财富,却不像大资本家那样拥有武器作为后盾,同时他们修养良好,只要稍微一训练便可以上战场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不像那些农村里的农民,要训练他们成为一名现代化的士兵,简直就是一场小学生军训一般的苦难,再加上城市之中征招士兵的速度相比起广阔的农村要快得多,所以这十几年战争打下来,虽然中产阶级的人口在扩大,但是中产阶级受到的冲击也很大,许多人走已经厌恶了战争,根本就不想打仗了。

    在这个时候,若是拒绝了宋国的提议,首先在道义上辽国的国王就会站不住脚,甚至说不定还会遭到人民的唾弃也说不定,如今的百姓在经过了十年时间推行普教之后,虽然识字率不像后世那般高达几乎百分之百,但也有个百分之四五十左右了,在这种状态下,百姓并不是白痴,他们也懂得了许多原本不懂的东西,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可不好骗,同时各种各样的思想在人民的思考中被创作出来,有的人正愁国泰民安没机会用呢,辽国若是动乱了,那不是给这样的人士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么。

    但是辽国的皇帝却不那么想,除了资本回收这个问题之外,辽国皇帝的面子也是要的,虽然宋国和辽国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在等级上是要低了一级的,但这只是在国际上如此而已,辽国的国王在国内从来不自称国王,而是称皇帝的,言必称朕,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从来不把宋朝叫做宋朝而是叫做宋国,宋朝也知道这一点,但也不明确反对,毕竟有了实力,谁都不想屈居人下不是?

    更何况虽然辽国国王虽然在自己的国家内称自己为皇帝,但在给宋朝的国书中还是十分老实的用臣弟这个字眼来表示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只要明面上过得去,谁也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太过苛责,毕竟辽主控制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国,太过苛待,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宋朝对于辽主的所作所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双方都保持了这样一份默契。

    因为如此,要想让辽主放下尊严,仅仅因为宋朝的干涉就跟金国人谈,那也太过分了不是?再说就算君士坦丁堡的利益平分,众人一起得利,那金国得利辽国人还想得通,毕竟他也在君士坦丁堡投资了不少的军火,获得一部分收益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宋国人一枪一炮不出,凭什么在君士坦丁堡也可以建立租界?这就让辽国君臣很难接受了。

    这就等于是宋国人靠着一张嘴便换回了上百万贯的利益啊,这也太赚了不是,因着以上两个原因,辽主也确实很难在短时间内答应,可以说宋国的提议是让辽国人左右为难,这件事情也就只能那么拖着了,虽然拖着也需要花费钱,但好歹面子上过得去,对此宋金两国也毫无办法,只能跟着辽国耗下去,双方都在君士坦丁堡外停战,但是兵不卸甲、马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